新闻动态Position

你的位置:kok娱乐平台app下载 > 新闻动态 > 他参加红军就是团长,第二年当军长,仅用了三年就被升任为军团长

他参加红军就是团长,第二年当军长,仅用了三年就被升任为军团长

发布日期:2025-02-05 01:11    点击次数:81

经典故事片《从奴隶到将军》中有一个名为罗霄的人物令人印象极深,而他的原型,便是曾任红军第九军团军团长、八路军副参谋长、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的罗炳辉。

这位传奇的红军战将,更是有着一段传奇的过往。

一切从无到有

罗炳辉将军生于晚清,还是在云南省彝良县大河乡一处偏僻的农家之中,他的家庭生存条件是极为恶劣的。

天底下的父母都希望能让孩子获得一个好的教育环境,罗家父母也不例外,即便生活有再多辛苦,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读书写字,就这样,罗炳辉上了3年私塾。

可父母辛勤劳作,也只能供他3年。

10岁那年,罗炳辉辍学了,从此开启了务农生涯,那是一段牛马不如的“农奴”生活,他的心中自然有太多不平,一颗反抗的种子也至此在内心深处萌芽。

由于看不惯劣绅的种种,罗炳辉当即与对方起了争执,如此一来,路就“走窄”了。

即便如此,罗炳辉依然初心不改,他12岁那年直接去县城告发了欺压自己家的恶霸,这件事瞬间在乡里引起轰动,或许,也就是从这一刻起,罗炳辉就算想要种田都不再容易了。

摆在他面前的只剩下那一条路:当兵。

1914年,17岁的罗炳辉去了昆明投考陆军,来到了滇军唐继尧的麾下。

由于袁世凯倒行逆施,迅速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罗炳辉也卷入激流,凭借着敢打敢拼的性格,很快就被龙云推荐当上了唐继尧的随行军士,随后被北伐军滇军总司令朱培德栽培。

当年孙中山先生命令朱培德进攻桂林,罗炳辉冒着枪林弹雨冲上了永济桥,趁着浓烟爬上云梯,城门随即宣布告破,一夜之间就拿下了桂林城。

到了1926年7月,罗炳辉已经是国民革命军9师25团2营营长了,在攻打南昌重要门户牛行车站时,罗炳辉更是接连三昼夜浴血奋战,最终两克牛行。

有了这样的杰出战绩,罗炳辉的前途不可估量,他已经在乱世中打出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威名大震。

然而,乱世之中时代一直在发生变化,让无数人重新去掂量着自己的选择。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罗炳辉的老上司——滇军朱培德投靠了蒋介石。

罗炳辉是农家出身的孩子,他经历过那种暗无天日的黑暗日子,当年参军、北伐一方面是为了自己能减轻家庭负担,另一方面则是拯救黎民百姓,可旧军阀部队的很多行为,却让罗炳辉感受到了深深无奈。

至此,罗炳辉离开了旧部,似乎他也不知道人生的方向究竟在哪里。

罗炳辉又是幸运的,在南昌驻防期间,一个关键的人物出现了:朱德。

朱德当时是第3军军官教育团团长,他也总是给战士们讲课,特别是讲到“工农兵要联合起来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打倒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时候,罗炳辉深受触动,过去经历的那一切,又一点点浮现在脑海。

罗炳辉还曾寄希望于改造旧部队,1929年时他在江西省吉安县担任靖卫大队大队长时就着手整顿,将一批兵痞、无赖踢出部队,还补充了一些曾参加过北伐战争的老兵。

蒋介石下令“剿匪”,罗炳辉也奉上级命令前去围追堵截,若是抓到了人,他也会亲自审讯。

可时间一长,热衷思考的罗炳辉就发现了问题:那些蒋介石口中的“匪”,实际上是符合人民利益的红军战士,他们是真正服务于劳苦大众的,根本没有蒋介石说的那样。

在明白了一切真相后,罗炳辉给他们每人一块银元,让他们离开。

这些做法自然引起了当地土豪劣绅的不满,他们凑在一起,共同状告罗炳辉“剿匪不力 ”,这些事也引起了红军的注意,觉得他是一个可以被拉拢的人,并不是国民党其他那种“死硬分子”。

因此,红军派出了赵醒吾前去做工作,此人也是滇军出来的,还是罗炳辉的同乡。

对于这些事,罗炳辉早都有想法,只是还没想好如何行动,赵醒吾的到来,也让罗炳辉倍感欣慰,两人在一起交谈了整整3天;而且,在面对这位老乡时,罗炳辉丝毫不掩饰对蒋介石的不满,并且对那些充满官僚主义的政客表示出极度失望。

赵醒吾给他分析了国际形势,并且宣传了共产党的主张,这给了罗炳辉很大的鼓舞和振奋;眼见罗炳辉确实有想法,赵醒吾也直言道:“我就是中央派来的,希望你能参加革命。”

因此,1929年7月,罗炳辉正式加入中共。

4个月后,由于叛徒告密,赣西南被白色恐怖所笼罩,吉安城内的中共地方组织也遭到破坏,在如此危急关头,罗炳辉宣布起义。

红区的群众热烈欢迎罗炳辉部的到来,罗炳辉望着大家激动地说:“从此以后,我们就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了。”

当着众人的面,他撕下了军帽上的青天白日旗踩在脚下。

因为罗炳辉是带着部队来的,他的这支部队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独立团第5团,也由他本人亲自担任团长。

刚上任的罗炳辉也很快表现出了自己的作战能力:他率部奔袭水东,重创江西省保安第3团第1中队,缴获了百余支枪。

而且,由于形势一直在发生着变化,罗炳辉的职务也跟着提高。

就在他加入红军的第二年,红6军组建起来,罗炳辉就担任了2旅旅长;随后经过“汀州整编”,罗炳辉就先后担任了副军长、军长职务。

他的名字之所以能标榜史册,与后来的功勋密不可分。

打造“战略轻骑”的人民功臣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也是红军总是能在危急关头转危为安的关键所在,即便罗炳辉是从国民党部过来的,组织始终信任他。

就在蒋介石对红一方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时,红军则按照毛主席的“诱敌深入”方针作战,罗炳辉就接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率领红12军35师担负诱敌任务。

从12月16日起,罗炳辉的部队便且战且退,成功把张辉瓒部引入了东固、龙冈地区,红军主力部队则兵分两路直接将敌人团团围住,很快就歼灭了敌18师师部以及2个旅。

而且,张辉瓒都直接被活捉了,此事令毛主席很满意,他还夸赞罗炳辉是“牵牛鼻子的能手”。

当第二次大规模的“围剿”来袭时,久经沙场的罗炳辉看起来依旧气定神闲,他的部队在敌人几个纵队之间来回穿插,掩护着红军主力部队朝有利地区转移。

待到大部队安全后,他又能带着小股作战部队趁着夜色跳出包围圈。

得到喘息机会后,红军主力立即发动反击,在半个月时间内接连取得5场关键胜利,歼敌3万多人,取得了胜利。

从全局角度看待这次反“围剿”作战,罗炳辉的作用是很大的,他行军神速,还被群众冠以“罗炳飞”的称号。

接下来的两次反“围剿”作战,罗炳辉都把“灵活”发挥到了极致,根本不让敌人找到一点空子钻,他在军中的威望越来越高,特别是在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罗炳辉与兄弟部队一起以大兵团伏击作战的方式,将国民党军52、59师分割包围,俘虏了2个师长。

1933年10月,罗炳辉也正式升任为红9军团军团长。

长征开始后,每一步棋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旦有半点差错,那将万劫不复。

罗炳辉的部队在左翼,主要负责打开通道,当毛主席主张大部队朝着贵州进军时,罗炳辉的红9军团与林彪的红1军团密切配合,接连打下了剑河、镇远等地。

后来红9军团从回龙场渡过了乌江,又打下了湄潭、绥阳等地,为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

娄山关之战中,罗炳辉的表现依旧可圈可点。

当年他亲自带领麾下的团长、营长来到前线勘察地形,当即指出:娄山关地势险要,只有一条路得以通行,必须占据有利地形埋伏起来,加强连待到敌人接近至20米处方可开火。

四川军阀的部队进犯娄山关后,罗炳辉部十几挺机关枪同时开火,数百名敌人当场殒命。

此后,面对越来越大的压力,罗炳辉部一直坚守阵地,接连打退敌人多次进攻,一直到毛主席所在的党中央离开遵义附近,红9军团这才从阵地上下来。

当红军辗转至云南,罗炳辉再度率领部队攻占会泽、巧渡金沙江、通过彝民区,部队单独行动了四十多天,总行程超过上千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如此长途跋涉,罗炳辉手下的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加了不少,并且给中央带来了几十匹骡马与三万多银元,这件事出乎了很多人的预料。

当时周总理还说过:“这红9军团行军时间这么长,掩护了党中央顺利北上,不仅没有受到挫折,反而扩充了队伍、增加了钱粮,中央正是缺钱、缺马匹的时候,你们就送过来了,真是雪中送炭。”

大部队通过泸定桥后,前面的天全河成为难题,后面的国民党兵更是步步紧逼,红军主力危在旦夕。

毛主席、朱德、周总理三人给罗炳辉发了一份“十万火急”的电报,要求他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天全城,如此才能拯救危局。

那会罗炳辉已经身患重病,就连呼吸都变得十分困难,看到电报后,他当即从病床上坐起来,要求部队立即出发。

完成任务后,罗炳辉的身体再也撑不住了,他两眼一黑倒在了地上,接连抢救了3个小时才重新苏醒。

他的速度,使得红军再度转危为安,中革军委赞誉他的部队为“战略轻骑”。

可在罗炳辉的赫赫战功背后,同样藏着很多伤心事。

他的第二任妻子杨厚珍是瑞金县城一位米商的女儿,也参加了革命工作,并于1934年随中央红军走上长征之路,由于两人分在不同的部队,所以从始至终没有见过面。

抵达陕北后,中央卫生部创建了红军荣誉军人残废医院,由于杨厚珍在长征路上负伤,也被安排到医院中休养。

在医院,她与指导员刘正明产生了感情,两人还生下了一个孩子。

当罗炳辉回到陕北,发现了这件事后,顿时火冒三丈要去医院找杨厚珍算账,还好周总理、朱德都知道了这件事,马上去做了罗炳辉的工作,才使得性格直爽的罗炳辉没有冲动。

1937年,毛主席亲自批准了罗炳辉与杨厚珍离婚。

罗炳辉的儿子后来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父亲在旧军队中做官十年多,一度身居要职,可他吃喝嫖赌样样不沾,特别是在对待男女问题上格外谨慎,在滇军中都非常出名。

参加了革命并成为红军高级将领后,罗炳辉更加严于律己,也一直有着很高的口碑。

后来,何长工介绍了罗炳辉与张明秀在延安相识,两人经过毛主席的批准后才结了婚。

抗战岁月中,罗炳辉同样是战功赫赫,他亲率部队打开了皖东地区抗战的新局面,后来淮南百姓还用“人民福星”来形容他。

可长期的艰苦战争生活,使得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1946年4月,就在国民党反动派准备发动大规模内战的前夕,身为新四军第二副军长的罗炳辉指挥部队拔除了国民党在枣庄的据点,这也成为了这位将军的最后一仗。

同年6月,罗炳辉因脑溢血不幸逝世,终年49岁。

多年后,中央军委认定的36位军事家中就有罗炳辉的位置,这已经能说明一切。

参考

从普通一兵到军团长的罗炳辉 倪良端 党史天地

战功卓著的罗炳辉 倪良端 福建党史月刊



TOP